国术内涵浅释
国术是中华土地上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,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。共核心内容为修真与武学,包括丹道、修真、显密武学、器仪、数术、易、医、艺、军事等学术领域,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紧密的联系。贯穿传统文化各领域的主导当为易、老与三教哲理及修真文化,这些当为民族之魂。
国术的的修真与武学,实为一体之两用。武学源于远古的角斗争杀,是为戮杀而习修,表现为技艺,后演化为外功的击技。而修真则为内功的修持。“修持真元以养太和”,是以精气神而全形体。二者收放开合,只是事物表现的尺度不同。古人曾将修真与武学内外参融,统为一体,体现出内外兼修、击舞双并,内以养生,外以却恶,内外同证,体用如一。默默之中,道与术合,“道可演武”,“武可入道”,渐而圆融为一脉之体。其后,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,又有分合聚散,一如太极之阴阳,互为生化,相感而执,各成体系,各居次第,只是其表现层次和表现之阶段不同而已。
国术中武学二字,世人较为易懂,而对修真一词,尚需一番思索。国术修真的概念是唐代以来随着历史条件而形成的。修真的本意出于道家,即修炼成真的引伸(见《庄子》)。修真也可说是维修真正的自我,形成完整的人,也是净化人身,统一自我的实践。具体而言,“修”指修持、维修,“真”即真我,古人又喻为真元之气。修真是修持自身形神,以生发周身之真气。古人曾以阳气升腾化喻自我身中的气化状态,指出“修真乃登顶行圣步霄之举”。真元之气实乃人体生命推动力,真气的充振是人体生命的活跃现象,真元之气充壮,则三华饱满,外邪不侵。修真就是通过各种办法调解自身,使之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最佳状态。
修真与修持的含意略有不同。传统的修持原有是泛指锻炼身体的活动,包括社会上的武术以及医学中某些益寿延年的方法。其后,修持一词的含意逐渐明确,到唐代以后形成了确定的概念。修持的本身在于修持的恭行,以及修炼的内容具体化、系统化。具体的修持,在传统观念中是指“修真”而言的。修真是指出修持的方向和内容。而只有在修真过程中的力居恭行,方可喻为修持,以至后来修持一词在宗教界里广为应用。
修真之法,古来又喻为内功。其修持乃是运化自身中气血,以使真气养育身心,以证修真之用。在修真过程中,丹源充而元气固,精气日积,使身心受益,使脏腑皮肉肢骸毛发皆受真气温养,先贤喻之为“元气润大千,周野全四极”。修真者,善行气血运化于自身,即以内功之法,开通气脉往来之内景隧道,以达祛病延年,开先天真慧。